□ 陳祖金
九月的風(fēng),帶著秦嶺的涼意,悄然掠過漢江,小城安康便添了幾許秋意。安康的秋,是從第一縷桂香開始的。這個九月,在安康恰好邂逅一場帶著桂香的秋雨……
桂花不似牡丹的雍容,也不似夏荷的張揚,它像一封遲來的信,宣告著季節(jié)的更迭。桂花,以其無處不在的馨香和觸及人心的韻味,成為解讀秋天最詩意的符號。此刻我們品讀的已不只是一朵花,更是一座城的文化與性情。
安康的桂花品種繁多,金桂濃烈,丹桂清雅,四季桂則常常悄然盛放。但安康人最愛的還是丹桂,花瓣如粟,橙紅似火,簇?fù)碓谥︻^時,遠(yuǎn)望如繁星點點。
丹桂飄香
桂花樹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,它們不僅是季節(jié)的信使,更是這座城市最忠實的守護(hù)者。在大橋路、香溪路、濱江公園里,隨處可見步道兩旁的桂花樹。每到秋日,金黃色的花朵如繁星般綴滿枝頭,小城被渲染成一幅流香四溢的畫卷。
安康的桂,也長在巷子里。那些扎根在院落里的老桂樹,枝干虬曲、樹皮裂開,卻依然年年綻放。每到金秋時節(jié),老城街道的青石板路兩側(cè),丹桂與金桂競相開放,將街巷都籠罩在一片幽香之中。這香氣來得突然,仿佛一夜之間,整座城市便被金黃的桂花浸透了。走在街頭巷尾,那甜絲絲的香氣總是不期而至,讓人忍不住駐足深吸幾口。
最有文化氣息的桂花,在校園中綻放。安康中學(xué)的老校區(qū)里,有一處讓校友們魂牽夢繞的所在,那便是“桂苑”。圓形的拱門內(nèi),幾株百年桂樹香遠(yuǎn)益清,既是這所百年名校文化傳承的符號,也見證了無數(shù)學(xué)子的青春。學(xué)生們總愛在樹下讀書,風(fēng)一吹,花瓣便落在書頁間,成了天然的書簽。
在小城安康,桂花與市井生活也是絕配。安康人用一雙巧手,將季節(jié)的饋贈釀造成可以留存的滋味,讓秋日風(fēng)味在味蕾上延續(xù)。
桂花盛開時,城區(qū)的居民總會提前把樹下的灰塵打掃干凈,鋪上一圈報紙壓實。待到花瓣飄落,便輕輕攏起,用精致的小竹匾晾曬。陽臺上漸漸擺滿竹匾,那些金黃的小花在陽光下慢慢蜷縮,最終變成深褐色的干花,裝入陶罐,香味也隨之封存,等待某一日被喚醒。
等到山里的蜂蜜進(jìn)了城,就是制作桂花蜜的最好時節(jié)。能干的陜南女子將曬干的桂花裝入玻璃瓶,淋上野生的百花蜜,直至蜂蜜淹沒桂花,便可密封靜置于陰涼處。經(jīng)過時間的沉淀,蜂蜜逐漸浸透花瓣,形成琥珀色的糖漿。這樣做成的桂花蜜,集百花之精粹,又輔以桂花之幽香,是難得的秋日珍品。“粽子馬”家的馬大姐對桂花蜜特別青睞,軟糯彈牙的安康粽子配上桂花蜜,吃上一口便滿口生香。
月下桂花開
中秋之夜,團(tuán)圓的餐桌上少不了桂花糕和桂花酒。桂花糕要選用當(dāng)年新磨的糯米粉,拌入糖漬桂花,蒸熟后切成菱形小塊,入口即化,花香滿頰。在茶壺里放上一撮桂花,茶葉吸足桂花的香氣,沖泡時,杯中既有綠茶的清冽,又有桂花的甜潤。當(dāng)然還有最費工夫的桂花酒,需將鮮桂花與糯米酒同釀,窖藏三年,方成佳釀。開壇時,酒香混著花香撲鼻而來,淺酌一杯,仿佛飲下了整個秋天的溫柔。
如今,桂花早已超越了植物的范疇,升華為一種文化象征與情感歸宿。它連接著千年文脈與當(dāng)下情懷,成為現(xiàn)代人尋求內(nèi)心安寧的重要力量。
作為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意象,桂花歷來被文人墨客吟詠。王建筆下的“冷露無聲濕桂花”,借桂香烘托秋思;楊萬里詩中的“移從月中來”,以神話為桂花增色。李清照以“暗淡輕黃”反襯桂花的內(nèi)在芬芳,稱其“自是花中第一流”。狀元群體尤愛詠桂,衛(wèi)涇以“仙桂真從璧月生”贊美同僚才華,暗合“蟾宮折桂”的科舉吉祥寓意。
在安康,桂花記得漢江漲落的歲月,記得老城變遷的故事,更記得每一個曾在樹下駐足的人。桂香最濃時,恰逢中秋前后,老人們常念叨:桂花開了,孩子們回家團(tuán)圓賞月的日子就來了。忙碌的都市人開始放慢腳步,讓思緒伴著桂香飄回故鄉(xiāng)。遠(yuǎn)行的游子歸家時,母親總會端出一碗桂花酒釀圓子;女兒出嫁時,妝奩里也會放上幾罐桂花蜜,再添一包桂籽,暗合“早生貴子”的美好寓意。夜市攤的炭火旁,青年歌手還在彈唱:“安康的桂花開了,你還在遠(yuǎn)方嗎……”歌聲伴著滿城桂香,飄向遠(yuǎn)方。
一朵桂花,讓我們觸摸到安康人將自然饋贈轉(zhuǎn)化為生活藝術(shù)的智慧,感受到中華文化重視人倫溫情的內(nèi)核。今天,當(dāng)桂香再次浮動于漢江之畔,它已不僅是一種花香,更是一座小城溫潤而堅韌的呼吸,是穿越千年依然鮮活如初的詩篇,是尋常巷陌中不曾消散的深情。這香氣里,藏著時光的呢喃、人情的醇厚,也藏著我們對生活最本真的眷戀與守候。